泰国曼谷,华氏95度的酷热( rè)中,诺亚·霍利正在为自己( jǐ)量身定制亚麻西装。这位( wèi)以精工细作著称的创作( zuò)者,刚刚抵达《异形:地球》的( de)拍摄现场。"我们可能会在( zài)艺术家同时也是管理者( zhě)时陷入麻烦,如果我们不( bù)理解符号的力量的话",他( tā)说。老板必须看起来像老( lǎo)板——即便是在热带丛林里( lǐ)拍摄异形恐怖片。
这种对( duì)细节的偏执,恰恰解释了( le)为什么这部剧能在烂番( fān)茄上获得96%的新鲜度。
故事( shì)设定在2120年,比原版《异形》早( zǎo)两年。当一艘神秘的太空( kōng)船坠毁在地球上,诺亚·霍( huò)利没有选择重复经典,而( ér)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噩( è)梦。评论家詹姆斯·戴尔给( gěi)出了五星满分,称赞其探( tàn)索了"意识的本质、死亡和( hé)人类性"。如果说雷德利·斯( sī)科特的《异形》是太空哥特( tè)式恐怖,那么霍利的版本( běn)则是赛博朋克式的存在( zài)主义危机。
最令人惊艳的( de)是Sydney Chandler饰演的Wendy——史上第一个"混( hùn)合体"(hybrid),一个将人类意识转( zhuǎn)移到合成人身体里的存( cún)在。她原本是一个11岁的绝( jué)症女孩Marcy,通过意识转移技( jì)术获得了永生。这个设定( dìng)让人想起《银翼杀手》的复( fù)制人困境,但霍利走得更( gèng)远:剧中探讨了2120年地球的( de)样子,部分看起来像泰国( guó),被称为"新暹罗"的企业殖( zhí)民地。
Timothy Olyphant饰演的合成人导师( shī)Kirsh,延续了他在《死木》《火线警( jǐng)探》中的硬汉形象,却又增( zēng)添了机器人的冰冷质感( gǎn)。为了这个角色,他坚持漂( piāo)白头发——"这个对话只需要( yào)和诺亚进行,没有其他人( rén)。我只为他工作"。这种创作( zuò)自由度在好莱坞已经罕( hǎn)见。
霍利的野心不止于此( cǐ)。他曾说过,"我可以告诉你( nǐ)《冰血暴》发生了什么,但你( nǐ)仍然不会真正知道,因为( wèi)那部剧更多关乎事情如( rú)何发生或发生在谁身上( shàng)"。这种叙事哲学在《异形:地( dì)球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——前( qián)两集就像一个巨大的迷( mí)宫,观众必须自己拼凑真( zhēn)相。
有趣的是,当我们对比( bǐ)中国的科幻巨作时,会发( fā)现一个奇妙的巧合。《流浪( làng)地球》讲述人类带着地球( qiú)逃离太阳系,目标是4.2光年( nián)外的比邻星;《三体》则是比( bǐ)邻星系的外星人入侵地( dì)球。而《异形:地球》恰好也设( shè)定在这个宇宙尺度的十( shí)字路口——"4光年"这个设定多( duō)次出现,因为离太阳系最( zuì)近的恒星确实就是大约( yuē)4.2光年外的比邻星。三个文( wén)明,三种命运,在同一个星( xīng)际坐标系中擦肩而过。
与( yǔ)刘慈欣的宏大叙事不同( tóng),霍利选择了更加内省的( de)路径。如果说《三体》是关于( yú)文明的生存法则,《流浪地( dì)球》是关于人类的集体主( zhǔ)义精神,那么《异形:地球》则( zé)是关于个体在技术异化( huà)时代的身份焦虑。五家超( chāo)级企业统治着地球——Prodigy、Weyland-Yutani、Lynch、Dynamic和Threshold——每( měi)一家都在进行着不同的( de)"永生"实验。
制作过程充满( mǎn)挑战。霍利希望如果有第( dì)二季,制作能够搬离曼谷( gǔ):"第一季是概念验证,如果( guǒ)商业上成功,那么第二季( jì)就是建立一个模式,让我( wǒ)们能够设想制作第三、四( sì)、五季"。这种长线思维让人( rén)想起《权力的游戏》的制作( zuò)模式。
但最让人不安的,是( shì)剧中对"童年"概念的颠覆( fù)。Wendy和其他混合体都保留着( zhe)孩童的心智,却被困在成( chéng)人的身体里。他们被称为( wèi)"Lost Boys"(失落的男孩),名字都来自( zì)《彼得·潘》——Slightly、Smee、Curly、Nibs、Tootles。演员们采用了一( yī)种不安的前青春期肢体( tǐ)语言,永远不让我们忘记( jì)这些仍然是成人身体里( lǐ)的孩子:天真、害怕、易受影( yǐng)响和操纵。
这种童话与恐( kǒng)怖的混搭,是纯粹的霍利( lì)风格。还记得《军团》里那些( xiē)超现实的歌舞场面吗?他( tā)的长期剪辑师雷吉斯·金( jīn)布尔说,他必须录下所有( yǒu)对话,"只因为一些想法太( tài)过疯狂,我需要逐字逐句( jù)地跟上"。
与中国科幻的"硬( yìng)核"路线相比,霍利走的是( shì)"软恐怖"路线。没有《流浪地( dì)球2》那种行星发动机的视( shì)觉奇观,也没有《三体》那种( zhǒng)宇宙社会学的宏大理论( lùn)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( rén)毛骨悚然的亲密感——异形( xíng)不再是遥远太空的威胁( xié),而是就在你家后院。
批评( píng)声音也存在。《西雅图时报( bào)》的多米尼克·贝兹批评该( gāi)剧节奏缓慢和故事不均( jūn)衡,写道:"这部前传剧集花( huā)费太长时间建立一个故( gù)事,而这个故事在八集季( jì)终时才勉强开始"。确实,前( qián)三集的铺垫过于冗长,直( zhí)到第四集才真正进入状( zhuàng)态。
然而,这种慢热恰恰是( shì)霍利的标签。"每个元素都( dōu)必须手工管理",他如此形( xíng)容自己的创作过程。这种( zhǒng)"工匠精神"在快餐式内容( róng)泛滥的今天显得格外珍( zhēn)贵。
最后的悬念在于:当人( rén)类意识可以转移,当合成( chéng)人拥有自我意识,当异形( xíng)成为地球生态的一部分( fēn),谁才是真正的"异形"?霍利( lì)没有给出答案,就像他在( zài)《冰血暴》里从不明说谁是( shì)真正的反派。
《异形:地球》不( bù)是一部完美的作品。它的( de)野心太大,以至于有时会( huì)失去焦点。但在科幻电视( shì)剧普遍平庸化的今天,霍( huò)利至少在尝试一些不同( tóng)的东西。正如比利·鲍勃·松( sōng)顿在《冰血暴》第一季中对( duì)黑帮的屠杀完全在建筑( zhù)物外拍摄,只有暴力的短( duǎn)暂瞥见;霍利认为这是避( bì)免事情变得太愚蠢或太( tài)血腥的最佳方式。
这就是( shì)诺亚·霍利:永远在寻找那( nà)个完美的拍摄角度,即使( shǐ)要在曼谷的酷热中穿着( zhe)定制西装。异形终于降临( lín)地球,但真正的恐怖不是( shì)来自外太空的怪物,而是( shì)我们对永生的渴望,以及( jí)为此付出的代价。
当《三体( tǐ)》的黑暗森林法则遇上《流( liú)浪地球》的人类韧性,再碰( pèng)撞《异形:地球》的存在主义( yì)恐惧,我们看到的不是东( dōng)西方科幻的对立,而是人( rén)类面对未知时的共同焦( jiāo)虑。霍利用他特有的方式( shì)告诉我们:在宇宙的尺度( dù)上,也许我们都是异形。